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武打舞台妆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武打舞台妆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
  1. 京剧西服种类?
  2. 脚色行当在戏曲艺术中的作用?

京剧西服种类?

       京剧服饰也被称为“行头”,给人以豪华绚烂之感,刺绣精美、图案夸张色彩鲜艳,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。京剧的服饰整体上以明代服饰为基准,同时还吸收了宋、元、清代服饰的一些特点,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样式。京剧服饰被分为四大类,分别是大衣、二衣、三衣和云肩。

       大衣:传统戏曲角色穿的文服,统称“大衣”。大衣类中的服装名称有:蟒、改良蟒、旗蟒、官衣、改良官衣、学士官衣、判官衣、开氅、鹤氅、帔、八卦衣、法衣、僧衣、褶子、宫装、古装、裙、裤、袄以及其它服饰配件。

武打舞台妆,武术舞台妆怎么画
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        二衣:京剧中角色所穿的武服,成为“二衣”。主要包含靠、甲、箭衣、马褂、抱衣裤等武服及其他配件和装饰物。如果为了塑造一些比较有特色的人物,还必须专门制作专用服。

       三衣又俗称“靴箱”,主要包括人物穿着的靴鞋和内衣装束。具体又细分为软片类和硬类两大类。所谓软片类,主要是指水衣子、胖袄、彩裤、护领、大袜等。水衣子是一种工作服,主要是为了保护大衣、二衣在表演时免受损害而用;胖袄主要是为了使人物有一个健硕的体魄而设置的,作用类似于如今我们所说的垫肩。

       

武打舞台妆,武术舞台妆怎么画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脚色行当在戏曲艺术中的作用?

中国古典戏曲把剧中人物称为脚色,也写作“角色”。戏曲演员根据不同的脚色及其表演艺术上的特点,逐渐划分了不同的类型,称为行当。脚色行当是中国戏曲特有的表演体制,这种表演体制是戏曲的程式性在人物形象创造上的集中反映。

戏曲行当大体不出生、旦、净、丑的范围,但各剧种又有所不同。山西中路梆子的行当称“红、黑、生、旦、丑”,红指须生,黑指花脸。生、旦、净、丑的行当体制,初创于宋元之际,成熟于清初以后。最初的脚色行当只有两个,一个叫参军,一个叫苍鹘,两个作滑稽的对话或动作,引人发笑,有时用以讽刺朝政或社会现象。到宋杂剧、金院本时,脚色行当增加为四至五个,即副末、副净、末泥、引戏、装孤,以副末、副净为主。到宋元南戏和北杂剧时,脚色行当增加为七个以上,由副末、副净为主演变为以正末、正旦为主。到昆腔、弋阳腔兴起后,形成了按人物性格类型分行的比较科学、严密的体制。行当的划分是帮助观众认识人物性格本质的一种比较直观的形式,人物一出场,观众就能从外部造型上对他们的身份、地位、性格、气质乃至品性的善恶、美丑等各方面有一个鲜明的印象,有强烈的剧场效果,行当可以作为戏曲演员进行形象创造的造型基础。行当是戏曲演员的专业分工,这种分工是戏曲表演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产物,这种分工可以促进演员专业技巧的提高。

行当包含的内容比较复杂,就其主要方面说,大致有如下四个方面:①人物的自然属性,包括性别、年龄等诸因素;②人物的社会属性,包括身份、地位、性格、气质等诸因素;③创作者的美学判断。

武打舞台妆,武术舞台妆怎么画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在戏曲表演中,形象的美丑,风格的庄谐,常常寄寓着创作者颂善惩恶的美学评价,正如孔尚任所说:"脚色所以分别君子小人"

;④表演技术专长。

生旦净丑所属的各行脚色中,有的重唱,有的重念,有的重做或重武打,或则数功兼备而着重一功或两功,在技术上各有不同的发挥。

各个行当在声乐技巧、身段工架乃至化妆服饰等各种造型手段上,都有一套不同的程式和规制,具有鲜明的造型表现力和独特的形式美。
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武打舞台妆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武打舞台妆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